这几年,因为工作需要,我走遍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,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,也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。从上世纪20年代初,中共在这里发动武装起义,到新中国成立前夕,大别山革命根据地30年红旗不倒。
为了拍摄历史纪录片,在大别山走了很多地方,实地参观了许多革命遗址,这些革命遗址保存得都很完好。因为要开发红色旅游,一些遭到损坏的革命遗址,最近也都在修复。
大别山是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,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“黄麻起义”、“六霍起义”、“立夏节起义”,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和“中原突围”,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。
走进这些红色文化遗址,最突出的印象是,它们都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这些遗址的价值很高,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蕴藏着珍贵的历史信息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,更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见证。
这些红色文化遗址散布于城镇和乡村,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不少,更多的是民国的老建筑。这些古老的民居不是宗祠,就是大宅院,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。建筑文化是继承、创造、延续的产物,作为革命遗址,它们得以保存下来。
宗祠是一个家族的神圣殿堂,无论是婚丧嫁娶,或是举办庆典活动、奖惩族众等,都在宗祠里办。因此,宗祠记载的不仅是一部家庭的迁徙史、创业史,更是一部家庭文化史。同时,宗祠建筑装饰华丽,气势恢宏,规模宏大,文物数量众多,文化品位较高,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。
这些古民居当年被革命政权征用,建国以后不是当作学校,就是公共机关,因为有用,所以幸存下来。如果仅仅是宗祠,很有可能都会遭到损坏或拆除,很难保存下来。














(编辑:张蕊)
(责任编辑:)